《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4 18:37:12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1

这是参加“诸城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中我讲授的一节青岛版三年级下册《图形的周长》信息窗1。说心里话,这节课我准备了一段时间,抽签是在周六,比较巧就抽到了这个课题,周二下午最后一节比赛,教案课件准备好后,周末在家里我给两岁的女儿讲了好几遍!开始还喜欢听,后来再讲就不听了,转身就跑掉了。

我就想,平日上课孩子们是否也是这种感觉,不喜欢听想转身跑掉,我该怎么改变如何努力,让孩子们爱听、喜欢上数学课!我觉得:上课应该是一次又一次的心情愉悦的体验、发现、感受知识的过程,不要为了上课而上课,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是和孩子们互相探究、发现、感悟知识的快乐旅程,那样很多问题及就迎刃而解了,我和学生们可就都轻松开心了呢!

再回到这节课,周一找了个班讲了讲,效果不很好,有点乱。

乱在:1、开始导入,用到的花坛图片太多,孩子们很喜欢看但是不会想到主题,于是删除大部分;2、软尺量周长,更是乱极了,孩子们不知道怎么用软尺、什么是头围、腰围,量的乱糟糟,分工也不明确;3、走周长,整排同学下来走,队伍过长更是乱。

找车校长商量之后决定:量周长,先找出一个小组到前面来,老师讲清软尺的用法,并示范给孩子看如何测量头围、腰围,另外两名同学记录,给每个小组分好工再开始测量;走周长,不再是整排同学走,而是开小火车,每次一列小火车,开始老师领着走,然后同学领着走就不会乱了,可以多走几列。解决的了这几乱,心里就有底气一些了。

引入周长的概念有点快,概念可以一点一点给出,可以先给出“一周”、通过讲解再给出“图形一周的长度”,还有“封闭”一词孩子不是很理解,没有深入讲解,可以在给出图形一周的长度概念之后,再出一个题,有封闭有开放图形,让孩子们选择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加深对封闭图形的理解,最后完善概念 ”

这样循序渐进的给出周长的概念会更形象好理解易接受。

新知学习一题,老师把各种形状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找了孩子来描出周长,欠缺的是没有把图形再揭下来,让孩子观察周长是线而不是面,以防以后学习面积把周长和面积混淆了,这也是这节课又一个缺点。

这节课的小结,如果改变以往的问法:“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这样问:“你喜欢这节课吗?喜欢哪些地方,谁来说一说?”那就更好了,以后我就这样问!

总的来说,课程的设置环节是顺畅的:情境导入———引出概念———说周长———画周长———量周长———用周长————算周长————走周长,整节课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就是“体验、感受周长”,上完这节课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周长,你感受到了吗?体验周长的存在了吗,我觉得这是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2

1、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好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体会周长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还提供给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进行“周长的计算”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2、本节课中自主学习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学生自主理解“周长”的意义,自主测量周长,在测量活动中自主探索、自主合作,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了有效培养。通过小组合作班内交流独立探索等形式,注重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本课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缺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应该在学生大量感知了不同形状的物体的周长后,再引导学生来估计一下每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还可以引导学生估计教室的周长、黑板的周长等等,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在本课教学中,没有能够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使得学生最后的小组探索过程不够有序,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关注还有所欠缺!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3

《图形的周长》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图形的周长”一课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因此,本节课我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因此本节课我利用ppt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如:运动会跑步、游泳池、树叶、数学课本封面、足球场、花坛等,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不仅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探究欲望。

二、概念教学步步深入,层层递进。

课伊始利用Flash动画演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运动会跑步这一生活情境,通过3位小学手跑步路线的比较,初步感知物体面的边线与一周,紧接着利用ppt课件让学生找一找游泳池口、树叶、数学课本封面以及身边各种物体一周的边线,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一周的认识,其后让学生比较自己找到的黑板面与空调面边线长短的比较,让学生初步认知一周的边线是有长度的,紧接着ppt课件出示生活中更大物体面的边线,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将这些物体的面画到纸上就变成了这样的平面图形,由物抽象到图形,最后让学生描一描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从而引出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教学环节步步深入,周长概念跃然纸上。

三、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隐性的、抽象的观念,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它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本质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本节课中,学生测量圆形的周长时,及时向学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初步为理念及学习圆的周长打下基础,在练习环节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四、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所以在这节课我让学生充分经历 ……此处隐藏7790个字……时又整和了教材,使课的结构上前后呼应,体现合理性、整体性。

课中还是留下遗憾:由于在时间上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控,导致学生在后面的操作活动不够充分,学生汇报测量方法时也没有在展台上演示自己的具体测量方法,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不规则图形(如树叶)的测量方法在操作上不够科学、规范、严谨。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教学艺术,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资料包

(一) 教学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比赛吗?见过昆虫比赛吗?昆虫王国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运动会图片演示、昆虫比赛图片演示)

师解说:现在,两个小选手点点和圆圆马上就要比赛了,这个瘦的是点点,这是圆圆。它们的比赛规则是:谁能最先沿树叶(两片形状不同的树叶)的边线爬完一周,谁就获胜。大家可以为自己喜欢的选手加油,比赛马上开始。请运动员各就各位,预备——开始!

师:同学们,谁是冠军?

生齐答:点点!

师:是点点吗?再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发现了什么请举手。

生:这样不公平,两片树叶不一样大。

师:奥。还有发现别的的吗?两片树叶不一样大,两个选手跑的路程不一样长。

师:比赛的路程不一样长,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师: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参赛选手把他们跑的路线画出来,我们共同看一下。(演示两只小瓢虫用红线描出各自跑的路线,即树叶的一周。)

师:有的同学感觉不一样长。但这只是我们的观察,到底是不是一样长呢,你们有没有办法知道?

生:量。

师:下面大家就动手量一量。

教学资源

数学小故事-计算出地球的周长的人

20xx多年前,有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以下就是这个数学家的小故事。

细心的埃拉托色尼发现:离亚历山大城约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因而这时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应该没有影子。但是,亚历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却有一段很短的影子。他认为: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所造成。从地球是圆球和阳光直线传播这两个前提出发,从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亚历山大城引两条直线,其中的夹角应等于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已知两地之间的距离,便能测出地球的圆周长。埃拉托色尼测出夹角约为7度,是地球圆周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长大约为4万公里,这与实际地球周长(40076公里)相差无几。他还算出太阳与地球间距离为1.47亿公里,和实际距离1.49亿公里也惊人地相近。这充分反映了埃拉托色尼的学说和智慧。

资料链接

欧拉放羊的故事

欧拉一面放羊,一面读书。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14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结合“什么是周长”这一具体情景,通过观察与操作(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认识周长。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能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和体验什么是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我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从“美丽的树叶”引出新课,这是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做到了在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一下子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从学生非常熟悉蚂蚁围着树叶走一圈开始,结合课件,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再通过指一指课桌面边线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来体验“周长”,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这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对周

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小车图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

这节课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但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语言有点平淡,对于重点应该再加重语气突出. 第二,理解“一周”不够深入。本节课时概念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悟与理解,而不再过分地强调学生口头表述上的严谨与完整。对于“一周”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突破得不够好。如果在活动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一周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表达,这样效果会更好。

第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应经常打断学生的回答,而应让学生多说。教师可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进行补充或强调,这点我还做得不够到位。

第四,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操作出现的误差,也应该及时找到原因,及时纠正。

总之,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