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时间:2024-07-14 18:42:30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1

《群鸟学艺》这篇阅读课文是一篇童话。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上课了,满以为学生会向文中的小燕子那样认真地听我讲课。

师:凤凰老师讲课,哪些鸟飞走呢?所以……

(讲到这里我往下环视一周,大部分学生都向猫头鹰、老鹰的一样,无精打采。我气极了,正准备敲我的“惊堂木”。但我马上想到,凤凰为什么没说完,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会飞走了。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也碰到的:学生的心也不是飞了吗?这样的情况,是不是也向凤凰那样,不管有多少学生听都说下去……

我灵机一动,马上问:同学们,这篇课文,你想知道什么?

(有话说了,学生的兴趣来了。)

生:我想知道哪些鸟不会搭窝,哪些鸟搭的窝很粗糙?

师:有哪位同学帮他解决问题?

(得到老师的“恩准”,举手的人多了。)

生:猫头鹰和老鹰不会搭窝。

生:乌鸦与麻雀搭的窝很粗糙。

生:只有小燕子搭的窝最好。

(课堂气氛开始升温了,连平时不愿开金口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此时此刻,我不忘在旁推波助澜,把课堂气氛掀起另一个高潮。)

师:同时向凤凰老师学搭窝,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呢?

生:猫头鹰听了凤凰的话,心想:“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表现出它看不起凤凰,根本不屑一顾的傲慢态度。

生:猫头鹰还没等凤凰老师说完就飞走,它这样做是不尊敬老师的。

生:老鹰也不尊重老师,它听了凤凰一句话后,心想:“挺简单,也飞走了”。表现它认为搭窝是轻而易举的事,它自以为是。因此,我相信老鹰也不会搭窝的。

生:乌鸦也好不了多少,它听了凤凰的话后,心想:“原来就是垒树枝,我会了”“得意地飞走了”,反映它认为搭窝没什么可学,态度不虚心。

生:麻雀听了凤凰的话,心想:“和我想的一个样”“转身飞走了”反映麻雀自鸣得意的神态。即使它学过搭窝,我相信它们搭的窝都比较粗糙。

生:小燕子就不同了,它自始至终都认真地听,最后“唱起动听的歌向凤凰表示感谢”,说明了小燕子认真、虚心的态度。所以,它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

(不需要我费太多口舌,学生把重点解决了,我是始料不及。为了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我有意把话题一转。)

师:作为老师,看见学生听课不认真,甚至不愿上自己所教的课,多难受。你们想想:有什么办法让所有的鸟都认真听课,都学会搭窝的本领?

(话门打开了,学生的话如洪水泛滥,滔滔不绝。)

生:凤凰老师不要只说,要给时间学生问。

生:凤凰老师可以把自己的搭窝本领,制成动画片。

生:凤凰老师在教搭窝之前,先搭好,让小鸟们去参观,相信他们看见这么美的窝,都想搭。

分析:

这节课,学生高度的归纳,精辟的回答,确实让我感到惊讶。使我尝到教学成功的甜头。但假如我像“凤凰”那样,不管有多少学生在听,不管他们听得怎么样,只是拼命地唱独角戏,会有这样精彩的一课吗?《新课标》是硬梆梆的道理,要想学生真的活起来,除了要有“凤凰”那样的真本领外,我们老师也应该学会随机应变,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因为我们不可像“凤凰”那样只是培养“一枝独秀”的小燕子,我们的课堂教学培养的应像春天的花园那样,万紫千红,百花齐放……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2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 ……此处隐藏13062个字……3)你认为它们做得对吗?

2.小组合作学习。

3.检查学习情况。

4.开展朗读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1.回忆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2.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的内容。

3.下面我们来一次读书、背诵比赛,看谁读书最认真,看谁的记性最好。

二、指导写字。

1.认读要写的字,并给他们找朋友。

2.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老师重点指导旁、奖、插生字的识记。

4.学生练习写,老师巡视。

三、拓展延伸。

1.白马驹、黑马驹和红马驹三兄弟,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你想对它们说什么?

3.请问你们的理想是什么?为了实现理想,你准备怎样做?

4.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刻苦努力、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老师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你们的理想将来一定会实现。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练习用“读—议—背—画—演”的方法学习古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媒体:

小黑板、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所学的生字。

2、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一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1、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2、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3、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抄写本课所学的生字,并家听。

2、背诵《古诗两首》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